7月3日,在莒县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里,我们见到了96岁的老战士张立芳。压在书桌透明玻璃下的黑白军装照片,与志愿者赠送的带着“致敬老兵”标语的花束,无声地提示着这位老人不平凡的过往。他是一位亲历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烽火的卫生兵。
张立芳生于1929年,成长在莒县安庄镇一个贫苦家庭。“小时候在家受地主剥削,每个月我只有一布袋粮食,哥哥一袋半。”他回忆道,转机出现在1944年,“八路军来了,土地改革,减租减息,增加工资。”八路军的政策如春风化雨,一系列为穷人谋利益、争公平的举动,让年轻的张立芳看到了希望。
“八路军纪律严明,官兵平等,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,这辈子哪见过这种兵!”时隔数十年,张立芳说起当年对八路军的认识,语气依然带着向往。正是这份朴素的认同,促使16岁的他在1945年毅然报名参军。他是村里第一批参军的青年,还积极动员了7位同乡一起入伍,加入这支他眼中“天底下从来没有的队伍”。
入伍后,张立芳被分配到鲁中军区第12团卫生队担任卫生员。现实很快展现了战争的残酷。“一开始很艰苦。”他坦率地自嘲,“土八路,穷八路,啥都没有。”缺医少药是常态,战场救护条件简陋,伤员的痛苦深深刺痛着他。有时伤员的伤口发炎化脓,这惨烈的景象锤炼着他作为一名卫生兵的坚韧意志。
1945年8月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前夕,盘踞在日照、安丘等地的日伪军仍在负隅顽抗。张立芳所在的第12团接到任务:拔掉日照附近一个顽固的日伪军炮楼据点。
“8月12日,我们第一次发起进攻。”张立芳清晰地记得战斗的时间,战斗打响的第一天,天公不作美,“下雨没打下来。”第二天,部队组织进攻时不幸中了鬼子埋伏,又没打下来。两次失利,伤亡在所难免,卫生队的担子更重了。张立芳冒着炮火在阵地间穿梭,包扎、转运伤员,目睹着战友们流血牺牲。“有12团没炮楼,有炮楼没12团!”这句掷地有声的战斗口号,是张立芳内心最真实的写照。
8月14日,日本即将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了过来。“我们一定要在今天打下来!不然过了12点就停战了!”部队总结了前两次的经验,调整了战术,于夜幕掩护下再次发起强攻。“8月14日晚上,打进去了,鬼子也投降了!”张立芳老人讲述时,语气中仍带着当年的激动。炮楼被攻克,残余的敌人选择了投降。他作为一名卫生兵,在这场战斗中经受了战火的洗礼,也见证了侵略者的最终败亡。
从抗日战争的血火硝烟中走来,张立芳又投身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,经历了孟良崮、开封、许昌等大小数十场战役。在开封战役中他带病参战、耳聋负伤仍坚持救护并拿起武器战斗,在许昌战役中他与连长、文书三人智擒敌人一个全副武装的连队,荣获二等功一次、三等功两次以及四等功四次,被评为“战斗模范”。
采访结束时,张立芳老人坚持把我们送到门口。他站在门边,脸上带着笑容,向我们挥手告别。胸前佩戴的勋章,在阳光下闪耀着朴实而坚定的光芒。
(大众新闻记者 刘宸)
鼎盛配资-鼎盛配资官网-开户配资炒股-配资公司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