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1918年,英、法、美等国联合发动了对苏联的干涉战争。刚刚建立的苏维埃政府,面对白军叛乱和西方帝国主义的联合攻击,摇摇欲坠。无论是东南西北,四面楚歌,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的情况都异常严峻,几乎陷入绝境。到1918年夏季,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已失去了四分之三的国土,面临着严重的弹药短缺、粮食匮乏和士兵不足的困境。
在这样的危急时刻,列宁计划于8月底前往莫斯科的米海尔松工厂进行一次重要演讲,目的是激励工人阶级,号召他们团结一致。演讲刚刚结束,列宁便遭到了一名刺客的枪击。此举直接导致了列宁的健康急剧恶化,1924年他因健康问题去世。而这次刺杀事件也成为了苏俄内战,列宁亲自领导的最后一场战斗的直接标志。
展开剩余84%十月革命后,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国内外的反革命力量联合进攻。俄国的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,联合国际帝国主义的支持,准备在苏维埃政权还未完全巩固的阶段,发动反扑。这些外国帝国主义国家虽然拥有资金和军火支持,但却缺乏足够的兵力来全面攻占苏维埃政权;而俄国的反革命势力则拥有一定数量的士兵和军官,但缺乏资金和武器。这两股势力因此联合起来,形成了强大的反对力量。
1918年1月,苏维埃政府通过了建立工农红海军的法令,开始组建红军。起初,红军实行志愿兵制,到夏天,红军人数达到了30万。但列宁意识到,虽然这些兵力足以镇压国内的反革命力量,但与英法美日等国外反革命势力进行长期战争,依然远远不够。
这一时期,令苏俄领导人感到更加焦虑的是,1918年3月,苏俄与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签订了《布列斯特和约》。苏俄付出了巨大的代价——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和323万平方公里的领土,甚至德国占领了白俄罗斯、乌克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广泛地区。虽然这份和约帮助苏俄摆脱了东线战场的压力,稳固了政权,但也让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眼中充满了愤怒和警惕。
1918年3月,协约国开始派遣少量干涉军,分别在摩尔曼斯克和远东海参崴等地登陆,逐步加大了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挑衅。同时,帝国主义支持下的白卫军在高加索、顿河等地发动了武装叛乱,国内反革命的力量也开始蠢蠢欲动。
紧接着,1918年6月,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英法美的支持下,开始占领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流域,甚至攻占了苏维埃的粮食基地。与此同时,沙皇的将领邓尼金和克拉斯诺夫也在南方发起了叛乱,给苏维埃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。
到了8月,白军和国内反革命分子与外国干涉军相互勾结,发动了一系列的叛乱和破坏活动。最初的目标是雅罗斯拉夫尔和莫斯科等地的民众。随着形势的恶化,社会革命党和恐怖分子的暗杀活动也逐步升级。8月30日,列宁前往米海尔松工厂进行一次演讲时,遭遇了暗杀。列宁在演讲中提到要团结一切力量,与敌人决一死战,但刺杀者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平静。
这起刺杀事件发生在列宁走向专车的途中。莫斯科苏维埃的军事委员巴图林回忆称,当时人群拥挤,大家都在急匆匆地离开会场。就在列宁即将走出工厂大楼时,巴图林听到了几声急促的响声,但误以为是汽车的引擎声,直到看到列宁倒在地上,才意识到自己听到的是枪声。此时,巴图林奋力喊道:“抓住凶手!”,并立刻追向嫌疑人——一名手持行李箱和伞的女人。经过审讯,这名女性身份被揭露出来,她名为卡普兰,并承认了自己企图刺杀列宁的事实。
列宁被迅速送往克里姆林宫接受治疗,急救过程中,医生们竭力保持冷静,尽管情况并不乐观。列宁的伤势很重,然而他依旧保持着清醒状态,尽管身体极度虚弱。这一切都让外界充满了对列宁命运的焦虑。
随着战事的不断升级,苏维埃政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。全国范围内的粮食短缺、士兵不足、内乱不断,使得苏俄的生存环境变得愈发艰难。面对这些困境,列宁和苏维埃政府并未屈服。为了应对外国干涉和国内叛乱,苏维埃政府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,动员全国人民进行反抗。
列宁亲自指挥红军进行反击,并在许多战场上取得了重要胜利。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的叛乱被有效遏制,白军也在红军的反攻下节节败退。到1919年,苏俄逐渐扭转了局势。协约国的多次进攻被成功抵挡,红军开始在东线和南线展开反攻。
在经历了多次艰苦的战斗后,苏维埃俄国终于在1920年成功击退了所有外国干涉军和反革命力量。此后,苏维埃政权逐步稳定下来,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。
这场内战和外敌干涉的胜利为苏维埃政权的生存奠定了基础,然而,战争的代价巨大,人民饱受战乱和饥荒之苦,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在应对外来压力的同时,也付出了无数的牺牲。
发布于:天津市鼎盛配资-鼎盛配资官网-开户配资炒股-配资公司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